概况
生活风俗,指的是人们在“衣食住行”方面的种种习俗
惯制,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生活方式。随着时空变换,不同时代、不同民族、不同地域的人们都会有不同的生活方式,在许多细枝末节上呈现种种差异,令人目不暇接,叹为观止。这种差异,在服饰这个领域里表现得尤为瞩目。现代人常说的“时装”,也就贵在“变化”二字上。不过你要是仔细观察它们的基本格局,则又会发现,这中间的大致风貌,则又是相对稳定的,古今中外,莫不相通。
俗谚有“吃在广州,玩在苏州,穿在杭州,死在柳州”之说,虽不太精确,杭州人爱穿着打扮的这个特征,则还是说得蛮到位的。一般认为,大概从宋代以来,杭嘉湖一带就盛产丝绸,久而久之,连这里的普通百姓人家也都会备有几件绸衣。干体力活的时候穿得破旧,不过到了俏样街头的时候,则还是很体面的。
南宋时杭城服饰的情形节有过一番评述: 丑如士农工商诸行百户衣巾装着,皆有等差。香捕人顶帽披背子。质库掌事,裘巾芳皂衫角带。街市买卖人,各有服色头巾。各可辨认是何名目人。自淳枯年来,衣冠支易,有一等晚年后生,不体旧规,裹奇巾弄服,三五成群,斗美夸而,珠令人厌见,非复旧时淳朴矣。这里说的是两件事,一说杭城各行各业所穿服饰都不一样,很好辨认。当年的服饰还有贵贱等级之分,这在封建社会里尤为讲究,倘若下等人穿了富贵人的衣服,会被视作“倍越”,那是要被问罪的。一说当时的年轻人喜欢穿奇装异服,又会遭受非议。当年风气,可见一斑。
服饰制度
说到古代的服饰制度,其实是个颇为沉重的话题。 “衣服有制,宫室有度”,可见由来已久。 惦汉书·舆服蕊则说得更加干脆: “非其人不得服其服,所以顺礼也“。古代官吏的公服,历来就有严密的等级区分,几品官应该穿什么衣,戴什么帽,规定得一清二楚,穿戴错了甚至是要掉脑袋的,我们就不纫说了。这种礼制也影响到了平民百姓。老人们回忆,直至近现代,这一带城乡的服饰,还大致上可以分成两个截然分明的阶层。一个是长衫阶层,大凡官宦、读书人、生意人中的上层人物,男的,都是穿长衫的,里面则是短衫和阔腰长裤,有时候外面再罩件马褂,人称“长衫马褂”。女的则穿旗袍。这都表示着一种身份,高人一等,穿着心里也舒坦。再一个是“短靠”,又称“短打”的阶层,指的是穷人、劳苦大众。他们不穿长衫旗袍,只穿短衫和阔腰长裤,甚至是短牌。当然,这种穿着干起活来利索,也是个原因,不过在当年主要还是用来区别身份的。鲁迅小说里的孔乙己,是绍兴的读书人,已经到了穷途末路,也还是不肯脱下长衫。说明这种风俗在当年已经深入骨髓,要改也难了。当年的短衫又有大襟和对襟之分。大襟短衫的纽扣在边上,老年人穿得多;对襟短衫的纽扣在衣服中间,年轻人穿得。
传统服饰
裙子,是女子的传统服饰,不分腿,穿着要比裤子更为凉爽舒适,又有风度,所以至今盛传不衰。值得一提的是,这里有一些村庄却有男人穿裙子的风俗,很是别致。这种男人穿的裙子俗称“围腰布初”, “围”字读作“余”。又叫做“大腰布搞”、 “作裙”、 “筒裙”。通常是由两块大幅土布、一块腰围布和两条比较长的束腰带缝制而成。土布以蓝色为最常见,也有用蓝印花布的。这种裙子的下摆一般做得很长,要直达脚背,以能够盖住鞋子为准。下摆的前面开叉,如果想蹲下来,或是到田间干活.只要把下摆前面的开叉口提起,挽过去一把塞进腰问,就可以活动RA口了。旧时,这一带的男女青年都穿这种围腰布桶。建国以后,青年人不穿了,乡间的老年男人却依旧喜欢穿。从深秋一宜穿到初夏。据说它的优点是保暖,同时又很透气,比穿棉裤来得舒服。这在别地还是比较少见的。如今,穿围腰布稠的人已经越来越少了,能留下这样一段美好的记忆,倒也是颇有意义的事情。
肚兜,旧时主要是给小孩子戴的。通常似菱形,上方下团,左右稍尖,上面系有带子,可以套在脖子上,左右又有带子,则用来缚在腰间。肚兜以红色为主,上面常常绣有漂亮的图案。有的专家说,肚兜系在人身上的形状,很像是一只青蛙伸展着四肢抱住了人的身体。它的缘起,大概和远古时代的女蜗崇拜有着某种联系不过时至今日,这种古老信仰的意味早已谈出人们的记忆,这一带的人们喜欢用它,主要还是出于实用的考虑。一般认为。夏天穿衣太热,赤了膊又怕小孩肚子着凉,给他戴上一只肚兜,正可两全其美。至于如今一些少女爱美,又别出心裁流行戴起了肚兜,那就是另外一个话题了。
鞋和帽,自然也是服饰的组成部分。近现代这一带通常流行小沿口布底鞋和布面皮底鞋。俗谚称“宽蹲一字平,穷腰富后跟”,这种鞋穿起来很舒服。如今流行皮鞋,不过老年人却还是觉得布鞋穿着舒服、松软透气、更加称心些。当年的布鞋,男的以黑色为主,女的多用绸、绒,尤以绣花鞋最为引人注目。说起绣花鞋,当年曾经是女红的一种。这一带的女子几乎是人人都会做的。绣花鞋做得好不好,常常是周围的人对这个女子评价的重要依据。从小孩子的虎头鞋,一直到老年人的寿鞋,绣花鞋的花色品种之多,可谓不胜枚举。不过如今再要去寻觅做绣花鞋的能手,则已经相当困难。听说桐庐合村有一批有心人,已经恢复传统绣花鞋的生产,迄今开发出了loo多个品种,成为西博会指定产品和优秀旅游产品,前景十分看好。所谓“六十年风水轮流转”,有人预言,绣花鞋将成为21世纪的一种新时尚,看来也是蛮有可能的。这里的渔民在捕鱼时常穿蒲鞋发袜,如今也越来越觉得稀罕了。蒲鞋是草鞋的一种,倒也平常*发袜就很不一般,这是用人的头发编织而成的一种袜子,不大会渗水,穿了它又很保暖,没有一家店铺可以买,历来是人们自己下工夫纺织的,所以格外珍贵。 “帽子的种类也很多。绍兴一带流行乌毡帽,尖顶,圆边,前沿摊成奋斗形,颇为别致。是用较差的羊毛反复锤炼成毡,然后再上浆、洗炼、染色、造型而成,尤其受到农民的喜爱。城镇上的人,则喜欢戴罗宋帽。帽梅可以卷起,亦可以放下来遮住耳朵,只露出眼睛和嘴巴,俗称“绷孙帽”。还有戴瓜皮帽、铜盆幅的,花样也不少。随着历史的脚步,靛帽的式样总是与时惧进、花样翻新,实在是数不胜数。宁波人则喜欢穿木拖鞋,也是别有风味的。
亩家女孩到了七八岁的时候,母亲就开始手把手教她织彩带了。彩带分线织和丝织两种。用各种不同颜色的棉、些麻线或丝线,都可以编织。线的一头,拴在凳脚上,桌档上,或是梁柱上;在野外的时候,也可以拴在树干上。另一头则系在白己的腰间。因地制宜,很是方便。鲁族的彩带,两边不织花纹,经线用红、绿、黄、紫、白等各种颜色的线搭配,宽窄可以根据需要而定,宽的两寸多,线就排得多;窄的不足半寸,线就少一些。纬线一般用白线。彩带的图案多姿多彩,往往别出心裁,主要的样式有十三行、水击花、五字带、铜钱帮、万字花、十二生肖、蝴蝶花、婿艇纹、婉蜗等。有的是几何图形,也有动植物图形的,图案清晰,朴实无华、色彩亮丽、织工精致,充满着山乡的野趣。彩带的用途很广,一般家用的,可以拿来捆扎衣物,做包袱带。在背荷小孩时,常常也会用彩带系揽。也可以做拦腰围裙的装饰带,或是镶嵌在领边袖口,都会出现很别致的效果。许多宙家女子还很喜欢用彩带束腰,也别有一番风情。
食:从定量到营养
民以食为天。中国人对食品的重视恐怕是世界第一,这与我们这个国家人口众多、战事频繁、灾难多发有着很大关系。建国初期,百废待兴,吃饭问题是首要问题。而伴随着人为的运动和自然灾害,粮食紧张的矛盾在改革开放前的三十年里一直都没有得到根本解决。所以,粮票一直在城镇居民生活中扮演着最重要的角色。
中国粮食供应的转机也是从农村开始的。改革开放后,联产承包合作制极大激发了广大农民的劳动热情,日益现代化的种植方式也有效提高了粮食产量。由此,农村人口的吃饭问题得到有效缓解。几年时间内,中国的主要产粮区就实现了家家有余粮,户户不愁吃。同时,在粮食产品连续丰产的带动下,养殖业也发展迅速,城镇居民的食品供应也从紧张、单一转而呈现充足、丰富的局面。南方一些沿海城市率先取消了粮票供应制,而内地的一些城市虽然还有粮票流通,但随着粮食及各类食品的敞开供应,与粮油相关的票证已形同虚设。 1993 年,粮票正式退出历史舞台。随后,那些曾为城镇居民提供生存保障的小小纸片,成为收藏市场具有特殊意义的藏品。
粮票的退出也是中国人饮食结构变化的开始。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完善,食品市场供应丰富,人均主食消费的比重在逐年下降,副食的比重却在日渐上升。居民在吃饱的基础上,更加注重质量的提高。人们的食品消费注重合理调整膳食结构,荤素搭配,粗细结合,注重食品的营养性、科学性、均衡性及多样化。
此外,人们在饮食方面的消费观念也在发生变化,花在一日三餐上的时间也在进一步减少,各种成品、半成品、速冻食品、快餐消费倍受消费者青睐,在外用餐占食品支出的比重明显上升。改革开放 30 多年来,我国食品工业及餐饮业保持了强劲的增长势头,相关企业顺应形势发展,适应居民消费变化,不断推陈出新,极大丰富了城乡居民的食品种类。尤其在健康理念的催动下,绿色食品和健康的饮食方式已成时尚。这些变化是建国初期和改革开放之前难以想象的。
现在,人们见面不再以“吃了吗”当问候语了。如果谈到吃,人们会相互推荐品牌食品、特色餐饮、健康食谱,即使这样,也还有不少人为如何品尝到新的口味而发愁呢!
住:从简陋到舒适
私宅的概念在新中国成立的前四十年里几乎成为过时的名词,过去的房产主一度被定为剥削阶级,而曾拥有私人住房的人家也都多少受到政治歧视。这自然是当时的政策导向使然。
随着住房改革的全面推进与房地产业的发展,住房使用面积和住宅式样均发生了质的飞跃。进入二十一世纪后,人们居住的选择面更宽了,楼市上有高层公寓,有复式和越层结构住房,有花园小区,还有单门独院的特色别墅。犹如好马配好鞍的道理,有了宽敞明亮的住房,居室的装饰装修也随之越来越讲究起来。各色住房装修以人为本,又因人而异,一家一个风格,几年几种流行。人们对居住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,图的就是住得舒服,住得开心。
除了商品房,政府为了改善城市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条件,还推出了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等补贴性住房。尽管目前此类住房的受益面积还相对狭小,开发管理上还存在诸多不足,但相信经过政府部门的不断完善,普通百姓的居住要求会进一步得到满足。
至于广大农村地区,盖新房,造新屋,早已不是什么发愁的事。在一些经济发达地区的农村,各式小楼比比皆是,而且这些新房的配套设施也像城里人那样齐全。即使在相对落后的地区,要想找出一间过去常见的土坯房,也是一件难事。
行:从体力到便捷
过去,城里人出行有三种选择:徒步、骑自行车、乘坐公交车。每天上下班,以骑车的人居多。
中国人对自行车的感情也许是最为特殊的。从建国初期到上世纪八十年代,一辆自行车的价格一直保持在 150 元左右。这样的价位相当于城市职工平均三个多月的工资。由于收入低,人们除了支付生活必需品外,要想攒下能够买一辆自行车的钱,至少需要一两年时间。
就算是攒够了钱,也未必能买到。很多人都知道,当年的自行车也凭票供应。一年里一个单位分不到几张票,排队等候也要排上几年。
如此贵重和来之不易的自行车,自然要承担很重要的角色。那时候,自行车的用场很多,上下班,走亲访友,买粮食换煤气罐,都有自行车的功劳。在有些交通不发达的地方,自行车也像现在的摩的一样使用。乘车人跟骑车人谈好价格,坐上自行车的后衣架。骑车人就会将乘客送到目的地。这事一般都是偷偷摸摸干的,在当时的背景下,干私活和私自做小买卖都是违法的。弄不好,骑车载客的人自行车被没收不说,严重的还得进监狱。
挤公交车是那个时代的生活必修课。只要你需要乘坐公交车出行,就必须学会挤车和忍受挨挤。车少人多,每辆公交车都是严重超员,有时人多得连车门都关不上,司机就把车开起来,再踩一脚刹车,这么一晃动,车里的人就挤得更瓷实了,车门也就关上了。
那时候,人们出远门更是麻烦。没有高速公路,一般公路状况也不怎么样,再加上长途汽车很少,铁路运力不足,长途汽车站和火车站通常是人满为患。有人说,那时候天天都是春运。
中国人出行条件及出行方式的改变,大约用了 20 多年的时间,因为道路交通的硬件设施需要一个投资兴建的过程。
现在,中国人上下班的代步工具除公交车、地铁外,大部分自行车已换成摩托车或电动车。而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开始,轿车开始进入中国寻常百姓的家庭,到本世纪初已呈普及之势。此外,人们现在出行已不再局限于谋生,更增添了旅游休闲。人们出远门的方式也更多地选择飞机、城际快车等交通工具。当然,最方便的还是有车一族,每逢周末和节假日,一家自驾车出去旅游,实在是平常又平常。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和设施为人们提供了享受现代生活的条件,同时也给人带来些许现代交通制造的烦恼。
目前,绿色出行,也是时尚。这种时尚就在于,同是骑自行车或徒步行走,人们的心情与以前大不一样。
从衣食住行看新中国的变化,看到的不仅是物质。
理论上的商业定义很好理解。换句话说,既然商业是一种商品交易活动,那就离不开商品和购买力。新中国成立六十年来,中国商业经历了高度集中的计划分配、计划调节与市场调节相结合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三个阶段,每一步变革都体现了商业对当时的社会经济环境的适应过程,而对于普通百姓而言,中国商业的历次变革,其实都是一个买得到或买不到东西、买得起或买不起以及买什么或不买什么的消费经历,而最能反映中国商业变革和百姓消费经历的事实,就是人民群众在衣食住行方面的变化。